央广网西宁1月16日消息(记者张海东)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许淳就科学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四地”建设介绍了情况。
一年多来,青海省科技部门紧紧围绕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科技文旅、有机农牧等青海特色优势产业科技需求精准部署创新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发挥科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支撑引领产业“四地”建设,不断塑造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主动融入科技攻关新型制,利用全国科学技术创新力量创造性破解盐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盐湖老卤脱水“揭榜挂帅”项目装置联动试车稳定运行,生产出高品质无水氯化镁。镁基土壤修复材料“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经13位院士、专家验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年产2万吨生产线,产品投放湖南大田验证修复性能良好,市场前景广阔。面向全国再次启动第二个“揭榜挂帅”项目征集盐湖无水氯化镁电解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攻克了超低浓度卤水提锂连续吸附分离、高纯六氟磷酸锂一步合成、提钾尾盐中大颗粒光卤石高效回收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3000吨金属锂生产线、万吨磷酸铁锂级正极材料和万吨6微米动力锂电铜箔投产,建成国内首套年产4.4万吨大型金属镁人工智能化连续铸造线,全球最大卤水氯化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锂项目投产。加快组建省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夯实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基础,打造盐湖产业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为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清洁能源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立足青海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禀赋,坚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形成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华电青海分公司牵头组建青海省氢能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青海省压缩空气储能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制定《科技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行动方案》,围绕“源、网、荷、储”各节点“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和省级科技项目实施,攻克了基于多晶硅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接技术、太阳能热发电多元熔盐开发及工程化验证、新型高效电池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建成了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加快布局大规模光储一体化实证基地,光伏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从18.6%增长到25%,四端叠层电池效率达到28.08%,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组织开展“青海省农牧区超低温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技术应用示范”,对玉树市代格村110户村民住宅供暖设施进行改造,以清洁能源技术提升民生福祉。
促进科技文化融合走深走实。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顺应文化科技发展趋势,以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资源为依托,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持续打通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建设海东河湟新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大力实施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开展传统村落和重点文物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共享、智慧博物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聚焦藏文处理、热贡艺术、青绣元素、石窟寺保护与利用等传统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创新需求,支持汉藏语音实时翻译系统开发应用,打造热贡唐卡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共享平台,建立青绣数据库,青绣项目荣获“中国创翼”优秀奖,科技文化融合形成全新产业场景。
农畜产品科技供给量质双升。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现代种业利用与提升、农业高效生产、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专项,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初步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的青海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模式,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建成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自主培育的青杂12号和15号春油菜入选中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青杂”系列16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推广种植,并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科技赋能有效提升“青字号”品牌影响力。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在全省39个县建设10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推动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建设,有效解决我省农牧区科技资源匮乏和基层科技管理薄弱问题,持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我省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青海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许淳就科学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四地”建设介绍了情况。